若要把我們身體的肌肉依照功能分類的話,大致可分為兩種:姿勢肌(Tonic)和相位肌(Phasic)。
姿勢肌和相位肌理論起源於 1960 年代後期,由捷克神經學家和物理治療師——楊達 (Vladimir Janda) 博士發起,Janda 博士通過肌電圖 (EMG)發現,一些肌肉狀態總是很活躍,並且似乎能抵抗疲勞,而另一些肌肉則很容易疲勞,並且只有在被有意識要求時才會活躍啟動。
Janda 博士將過度活躍的肌群稱為「姿勢肌」(Tonic muscles),它們在抵抗重力和保持身體直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相對懶散的肌肉群被稱為「相位肌」(Phasic muscles),因為它們只有在絕對必要時才會啓動,然後迅速恢復到放鬆狀態。(PS: Janda 博士還發現一些肌肉都具有上述兩種特徵)
姿勢肌必須長期在半收縮的狀態下工作,想像一下要是你的頸部後方斜方肌不收縮你就會常處於低頭的狀態。而相位肌則負責運動,雖然姿勢肌在可動性與負重力上的限制都比相位肌來的大,但由於其設計目的並非針對運動,因此長期無意識的徵招姿勢肌進行運動,長久下來則會從慢性疲勞導致慢性疼痛到受傷,
有哪些肌肉是屬於姿勢肌呢?大概介紹一些較易理解的:
胸肌Pectoral Muscles
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
斜方肌(上)Trapezius (upper)
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
膕繩肌Hamstrings
髂腰肌Iliopsoas
股直肌Rectus Femoris
內收肌Adductors
梨狀肌 Piriformis
如果你查一下以上這些肌肉的位置圖,不難發現這些地方就是常常我們覺得很緊的地方,這是因為這些肌肉不需有意識的叫他才會使用,而是因為他們日常就一直在作用中,長期無意識的過度使用就容易造成慢性疼痛及受傷,所以相反的,在日常的運動時間,我們就應該要多徵召相位肌(Phasic muscles)放鬆姿勢肌,如此我們才能讓身體肌肉漸趨平衡的狀態。
下一篇我們再來解釋相位肌,舉例些運動例子破除迷思。
Comments